报告指出,轰轰烈烈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公权力的质疑。
网络舆论存失范易失真
互联网的盛行也存在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谣言、诽谤、暴力语言攻击、网络刑事犯罪、网瘾、垃圾内容、低俗文化等。
课题组认为,奇怪的是,网络谣言事件总能归入普通老百姓与以权势人物为代表或是公法部门的公权力的对立模式之中,这绝非偶然。民众对社会的不公正与公权机关滥用权力形成了“刻板印象”,以至于在每一起事件中,公众会不自觉地倒向一边,将矛头指向政府、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和腐败等等。
报告还指出,“网络推手”和网络公关公司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与警惕。罗彩霞案、杭州70码胡斌飙车撞人案发生后,在许多论坛都出现了用词不一样、腔调完全一致的跟帖,主要是为嫌疑人开脱、颠倒事实、混淆视听。
杜骏飞说,探索网络舆情的目的是能够帮助这个国家克服风险、化解危机。报告提出,在此时期,明智的方针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以信息的公开化疏导民意,敦促改进。报告认为,网络监管的核心在于建立国家社会之间的信任,包括对监管的信任。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新形势时,应尊重民意、公开信息、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表示,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网络传播形态,它的舆论导向往往是由意见领袖主导的,而这些意见领袖有时候并不一定是最有思想、最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而是粉丝多、发言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网民成了“沉默的多数”。另外,从中国网民的构成看,低年龄、低学历网民占了大多数,网络的从众性比较明显,网络的及时跟帖和及时评论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2009年中国十大网络舆情事件
●“贾君鹏”事件
●邓玉娇事件
●南京医生“偷菜门”
●上海交通“钓鱼执法”事件
●重庆打黑风暴
●“绿坝”风波
●罗彩霞事件
●胡斌飙车案
●湖北石首群体事件
●“躲猫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