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网络,品牌建站,专注8年

新闻分类新闻分类

服务热线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0311-668
  • 周一至周六8:30-18:00
  • 咨询电话:0311-66687978
  • 维护电话:0311-85042092
800元建站
400电话
  • 石家庄网站建设
  • 石家庄网站制作
  • 企业邮局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正文

网络问政出墙来

作者:网虾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数: 发布时间:10-03-17 00:46:34

上访顺利地反映社会问题。网络具有上访、信访无可比拟的力量。它可以让天价烟局长沦为阶下囚,可以为弱势者讨回公道、依法维护私权。网络问政恰好弥补了公众表达个人诉求、政府体察真实民情途径的缺失。
   不久前,网上传出国家主席胡锦涛开通个人微博的消息,当天的注册关注人数就近万人;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民交流,引来了数万网民的跟帖和留言。这些足以说明大众对网络问政的重视程度,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话语权’的力量”。网友“八月红雪”说:“这样实实在在的网络民主,是对我们切身利益的关注,是值得推广的,这样的民主思想也才会逐渐的深入人心。”在广东建立的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上,记者看到网民的问政范围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有关乎居高不下的房价、官员的财产申报、教育资源失衡等社会热点问题,也有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入职体检黑幕等民生小事。长期以来积聚在公众心中有求无助的情感得到宣泄,网民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网络问政中去。
   对于政府及党政领导来说,网络问政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树立亲民的良好形象。广东举办了3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暨网上信访事项交办会”,承诺要在三个月内解决网民提出的20个问题;湖南、安徽将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体现执政者对民意的尊重;数个地方政府设立“网络发言人”,将信访转变为网络留言板形式;领导实名开博……问政者与被问政者各有所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网络问政机制的成熟和发展。
  
  被问,想说接受不容易
  
   政府通过网络集纳民意,网民以留言、博客、微博等方式参政议政,网络问政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一抹新绿。然而,互联网的虚拟、匿名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则是官与民之间通过网络而问政的不信任。
   不信任之一,近4亿网民能否代表13亿劳苦大众?网民“再见油条”表达了质疑,“非网民该走什么渠道去上达民情?连电灯也不敢多用的民众们去哪里诉求?”网络问政的门槛将占中国人口主题的农民挡在了外面。而其中能上网且会上网者,都是新生代的年轻人,网络对他们来说还只是娱乐工具。网民认为“犀利哥”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审美,但在来北京打工的小餐馆老板赵先生眼中,“他不就是个流浪汉么,那些人(网民)的心思可真难猜”。
   不信任之二,政府能否正确对待网民的诉求?网友以爆料的形式质疑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的可靠性。很多地方政府网站上的“市(县、区)长信箱”栏目形同虚设,好似政府大门口布满蛛网的举报信箱。官员信箱对网民答非所问的回复,诸如“你好,来信收到,我们将转交有关单位调查处理”的形式化答复比比皆是。一些地方的网络问政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要么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区别对待,只解决简单的问题,涉及政府形象和地位的问题一概忽略;要么弄虚作假,当作摆设给上级领导看。
   不信任之三,“网络暴民”能否强加民意给政府?“网络暴民”的出现是政府和网民之间形成信任的最大障碍。网民几乎都不在事发现场,信息的传递全靠口口相传,因而很容易受到误导和信息失真。周森锋当选“最年轻市长”,从一开始网民对其履历和政绩的质疑,发展成为后来的“人肉搜索”、网上网下的口诛笔伐。虽然其中存在官员选拔机制不够透明的问题,但还是可以看到,不了解真相的网友很容易产生盲从行为。对于政府来说,网民的非理性、不真实的问政行为会让政府产生反感、畏惧心理、甚至丧失对网络民意的信任,导致政府无作为。而这又会引发更大的“网络群体行为”。政府和网民之间的信任将陷入到恶性循环中。
   有一网友的留言道破真谛:“决定网络问政能走多远的,不在网络自身,而在网络之外。”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其在公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必将扮演日益重
|<< << < 1 2 3 > >> >>|

你可能还对下面的新闻感兴趣

网站建设

400电话

企业邮局

软件开发

网络营销

在线时间:8:30-18:00